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不少人的心间:无人机、直升机、热气球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事物,时下新提出的低空经济到底是什么?
传统低空经济以通用航空为主,非市场化低空飞行活动为辅。
对于当前提出的低空经济,官方尚无明确定义,业内共识是:3000米高度以下,以飞行活动为牵引,衍生出的经济形态的总和。沃飞长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家郭亮表示,低空经济可以理解为新通航,有三大特征:垂直起降、新能源、智能驾驶。
外延明显扩大,首先体现在航空器形态发生变化,出现eVTOL(俗称飞行汽车)、无人机等新型航空器。相较于还在研发成长阶段的eVTOL,中国在无人机制造方面有完整产业链和明显成本优势,主导多项国际标准制定,不仅能大规模生产高质量无人机产品,也孕育出像大疆这样的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领导者。
截至2023年底,中国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约2000家,运营企业近2万家,现有实名登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126.7万架,同比2022年增加32.2%;持无人机操控员执照19.4万人,有巨大市场潜力。
在新趋势下,深耕传统通航领域的企业也开始尝试转型,比如已经上市整整24年的中信海直,5月开始运营深圳—珠海的直升机航线,20分钟飞完陆地两个小时的路程,售价999元,每天一班往返,吸引了一批对时间敏感、价格不敏感的乘客。传统公司在转变,新的业态在崛起。
低空经济并非强调在制造上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比如造一台国产直升机,更强调的是广泛的经济价值,比如创造低空消费。当前中国低空消费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,据民航局数据显示,2022年国内参与空中游览和航空运动的人数约为48万人次。据有关研究测算,到2030年中国低空旅游经济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以上,低空旅游未来发展空间巨大。
在线报名留言